【樺子沉默不語,不是因為“啞”,而是洞若觀火的表現】
蔡榮所飾演的樺子,是陳懷海(陳寶國飾演)的兒子,但卻在6歲時與父母失散,和姐姐在關東山輾轉漂泊十二年。從小命運多舛、缺失父母的關愛,同時身負重傷,和姐姐相依為命、顛沛流離、居無定所的多重因素就造成了樺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點,但在樺子內心深處也是渴望父母關愛的孩子。他的性格可能看上去有點懦弱,但是樺子骨子里還是有父親陳懷海身上那股山東人的韌勁,這股勁兒也練就了他剛毅倔強的心氣。
蔡榮從接到樺子這個角色時開始,就在琢磨著樺子的內心,在揣摩樺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?不是不能言語,那為什么不愿意開口說話呢?蔡榮全面分析了樺子這個角色,樺子不是不能說話,而是不愿說話。
在他心理方面,樺子是一個活的很透徹很明白的人,所以他選擇用無聲沉默的行動來作為反抗的武器;在其客觀環境下,樺子背部被嵌入了大拇指粗的鐵釘,身負重傷同時又缺乏父母關愛,因而樺子從小患有輕微PTSD(創傷后應激障礙癥),主客觀因素下,致使樺子變得沉默寡言,不喜言語,但其實他是在洞若觀火。
【樺子是和平主義者,選擇真愛是因為“反戰思想”】
老酒館里的酒有多醇,樺子對小尊的愛有多濃,樺子一片癡心照這小尊這輪明月,用真心以對,但卻換來的是許多人的百般阻撓,強拆這對苦命鴛鴦。為什么一段感情會引起眾人憤憤不平,為什么樺子堅持對小尊的愛,癡心不改?
因為時代背景的局限,在那個中日矛盾激化的年代里國仇家恨是無法磨滅的,所以樺子愛上了一個日本女孩,這樣的行為是難以被那個時代的人們所接受的。這也就是我們應該去理解樺子的父親陳懷海,為什么會那么激烈的反對,但樺子的觀點是“小尊是個好人”,樺子的愛情觀沒有國界之分,他更看到的是人的本性,因為他所堅持的是“反戰思想”,堅持的是“和平萬歲”。戰爭帶來的災難他深有感觸,所以他是反對戰爭、也反對矛盾爭端的人,就如前期的樺子雖然沉默寡言,但在父親和姐姐吵架的時候,他選擇抱著被子離開,這是在用無聲的行動做抗爭,這就側面印證了樺子的“反戰思想”。
為什么樺子對小尊的感情如此執著,除了“反戰思想”,還有來自于樺子青春成長期經歷的悲慘遭遇,缺失父母關愛,所以即使他外表已二十來歲了,但他內心依然處于青春叛逆的時期,是姐姐和父母羽翼保護下的雛鳥,但只有小尊叫他“樺子哥”,把他看作是有擔當的男人,而樺子也想證明給所有人看,他是個真正的男子漢,這也是為什么樺子堅持與小尊在一起的原因。
【蔡榮認真敬業,樺子未來可期】
蔡榮曾表達“我不是來工作,我是來進修的。”在現場虛心向各位前輩、老師求教學習。在他身上還可以看到后生演員身上鮮有的刻苦認真,研讀劇本是家常便飯,讀完劇本后會反復推敲琢磨樺子一言一行的原因,他有個小筆記本,密密麻麻寫滿了他對樺子這個角色的人物心得,以及記錄劇本分析的要素。
他時刻都在揣摩樺子真實的樣子應該是什么樣的?應該是外表看似呆萌傻氣,像是個少不經事的孩子,但他內心卻波濤洶涌、早已看透一切;應該是用假寐的神態和無聲的行動來表達樺子內心的抗議。他認真刻苦的樣子,像極了為了高考點燈熬夜的學子,認真地分析樺子為什么要這么做,應該傳達出怎樣的情緒,讓觀眾看到怎樣真實的樺子?在疑惑不解的時候,也向現場前輩、老師求教,認真聽取老師們的建議,努力讓角色更豐富,讓人物更飽滿。他刻苦認真的學習精神也被各位前輩夸贊“勤能補拙,未來可期”。
樺子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象征,他是這個時代里的小人物,他心中也有民族大義,但也有小家小愛,因為他重情重義,所以他對小尊癡心不改。但小家小愛的羈絆,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劇。樺子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,從父母的離散到再次聚首,原以為生活就能這樣幸福下去,但命運卻總愛捉弄他,又一次讓他嘗到了失去母親的苦澀。樺子與小尊的愛情也是如此,二十歲的某一天生命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女人小尊,讓樺子的人生因此改變。他愛她,卻也被命運戲弄,愛而不得,失去小尊到再次與小尊相遇,樺子依舊癡情不變,還是那個癡情的樺子,但小尊卻變得疏遠冷漠,但他依舊堅持非小尊不娶,在網友眼中樺子重色輕友,忘卻國仇家恨,但實際上樺子從沒忘卻民族大義,因為樺子也曾說過:我也想上戰場打鬼子。
樺子這一人物是形象豐富、飽滿分明的,前期靜如處子,后期情竇初開后變得開朗外向,動若脫兔。而蔡榮,將角色與自己融為一體,合和共生,作為演員達到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效果。這也是“樺子”帶給他的改變。他試著將“樺子”放入自己當中,也把“蔡榮”放進樺子的身上,讓他更加飽滿動人。